托马斯·拉贝携《拉贝与中国》来宁——“期望将祖父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正规股票配资门户网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苍淑珺 实习生郝悦冰
“我的祖父和友人当年协助建立了南京安全区,拯救了25万多名中国人,我希望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我祖父的事迹。”8月14日下午,前来拉贝故居参观的访客络绎不绝,他们惊讶地发现,当天的“讲解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德国老人。他是《拉贝日记》作者约翰·拉贝之孙、德国海德堡大学名誉教授、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席、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获得者——托马斯·拉贝。自2006年拉贝故居开放以来,托马斯·拉贝已成为这里的常客,一直致力于向来自全世界的访客讲述祖父和中国的故事。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时任西门子公司员工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5万多中国人提供庇护所。如今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门附近的广州路小粉桥1号,就是拉贝故居所在地。也正是在这座小楼里,约翰·拉贝写下了《拉贝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有力铁证。
“1937年12月13日,我真的很失望。我们所在的区域已经被日本人占据,他们到处都在轰炸……”在约翰·拉贝的铜像前,托马斯·拉贝深情朗诵着《拉贝日记》片段。在他看来,祖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壮举,始终是他们家族精神的基石,传承祖父日记所承载的历史责任便是他的使命,“祖父在去世前将《拉贝日记》及所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交由我的父亲保管,后来父亲又交给了我,我希望有更多人阅读祖父的记录,铭记那段历史。”
2016年,托马斯·拉贝决定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正式捐赠给中国国家档案馆。如今,这份手稿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记录南京大屠杀最完整、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托马斯·拉贝与妻子自2005年起,陆续在德国、罗马尼亚、西班牙、中国建立6所约翰·拉贝国际交流中心。这些中心不仅用于保存历史档案资料,更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向人们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讲述那些胸怀正义的国际友人在南京救助难民和战争受害者的动人事迹,弘扬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
“1908年,祖父乘火车抵达北京,此后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近30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1年,如今过去25年了,这里也成为我们家族的‘第二故乡’。”托马斯·拉贝介绍,他系统整理了祖父遗留的20余卷日记手稿,撰写、出版相关书籍,其中包括《拉贝与中国》。当天,托马斯·拉贝还特地带来了他耗时10年撰写的书籍《拉贝与中国》。该书通过约翰·拉贝的日记手稿及其亲友提供、授权的相关史料文献,完整反映了约翰·拉贝在中国30年的经历以及拉贝家族与中国绵延至今的友谊。“这些是与安全区相关的文件,这些是和我祖父一起工作的其他人。他并非孤军奋战,他只是这个国际安全区的负责人。”谈起祖父的生平事迹,托马斯·拉贝眼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请问,我能和您拍张照吗?”参观结束后,不少青少年向托马斯·拉贝发出合影邀请正规股票配资门户网站,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不仅欣然答应,还和他们亲切交流。“除了《拉贝与中国》,我还和妻子一起撰写了儿童读物,其中一本书名叫《拉贝爷爷给中国孩子们讲故事》,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祖父和中国的故事。”托马斯·拉贝说。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